近日,福州千余个公共道路停车位因安装黄黑相间的智能升降装置引发热议。这套原为解决“僵尸车”占位难题的智慧系统,因涉嫌“强制收费”“未批先建”等问题被责令暂停,暴露出城市智慧停车改革中的深层矛盾。
▌事件焦点:技术手段与法律边界的碰撞
智能系统的运行机制争议
自2024年4月起,福州鼓楼区、台江区等核心路段陆续安装智能翻板装置。车辆驶入即触发自动计时,超时停放时翻板自动升起锁车,缴费后装置下降放行。运营方江北公司称,该技术可提升停车位周转率30%,日均释放闲置车位超500个。
但市民张先生的遭遇颇具代表性:2025年1月其在福一路停车时,突遇翻板锁车导致底盘受损风险。类似案例引发连锁反应——部分车主为规避装置,将车辆斜跨两个车位停放,反而加剧道路拥堵。
合法性质疑直指管理权限
核心争议点在于运营方是否具备道路设施改造权限。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二条,道路设施改造需道路主管部门审批。而福州市城管委证实,未收到江北公司破路施工的审批申请,涉嫌“未批先建”。
对此,江北公司回应称通过公开竞标获得特许经营权,强调设备安装“无需破坏路基”。但法律界人士指出,即便获得经营权,企业也无权实施具有强制滞留性质的措施,收费追缴应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城市治理启示:多地经验对比
武汉、咸安的快速响应机制
对比福州事件,武汉汉阳区近期处理了一起私装地锁案例:物业在接到市民绊倒投诉后,2小时内完成地锁拆除及路面修复,建立“网格巡查+智慧平台+快速处置”联动机制。咸安区更通过“接诉即办”模式,实现从投诉到拆除私装地锁全程仅2小时,2024年累计处理同类事件2000余起。
福州历史治理经验
早在2017年,福州开展“拔锁行动”,五城区两周内拆除地锁地桩580处,针对“拆后回潮”现象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此次智能地锁事件中,市民同样呼吁恢复“人工巡检+信用惩戒”的传统管理模式。
▌智慧停车改革的破局之道
技术应用的合规前提
审批流程规范化:需明确智慧停车设备属于《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的“依附于道路的设施”,必须完成市政、交管、城管三部门联合审批。
用户告知升级:参考鲤城区适老化改造经验,在设备启用前进行社区公示、设置过渡期,并提供24小时客服指导。
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
分级收费策略:对短时停车实行阶梯免费(如30分钟内免费),长时停车采用累进费率,替代“一刀切”锁车措施。
信用积分体系:对接城市信用平台,对欠费车主限制使用公共停车场等公共服务,取代物理拦截手段。
▌事件最新进展与行业影响
截至2025年3月19日,智慧停车资讯网(www.parkinginfoweb.com)了解到,福州市城管委已对江北公司立案调查,170个路段的智能翻板全面停用。此次事件促使多地重新审视智慧停车项目——南京、杭州已暂缓类似设备招标,转向“高位视频+无感支付”技术路线。
业内专家建议,智慧停车建设需遵循“三同步”原则:技术创新与法律适配同步、设备安装与公众沟通同步、运营管理与应急预案同步。只有守住法治底线,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向善”的城市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