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实践】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繁忙的物流枢纽带,一座占地50亩的生态停车场正悄然改变着传统货运集散模式。辛安街道通过创新“空陆协同”治理体系,将扬尘治理从平面防控升级为立体管控,为工业重镇的生态建设提供了新范本。
立体防控系统显成效
走进开拓路与淮河路交汇处的示范停车场,可观察到三项核心技术创新:8米高空设置的智能感应喷淋装置能根据PM2.5浓度自动启停;地面嵌合式清洗池采用循环水处理技术,单日可节水40吨;特别设计的坡道集水系统将雨水引入蓄水池,实现资源再利用。这些设施配合新铺设的沥青再生路面,使场地扬尘量同比下降76%。
科学分区管理见真章
该场地创造性实施“四区六维”管理模式,将50亩空间细化为:
智能停车区:配置车辆定位系统和新能源充电桩
封闭检修区:采用防渗混凝土+危废收集装置
生态缓冲带:由乔木、灌木构建的三重绿化屏障
智慧管理中心: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数据
“我们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场地规划,确保每个功能区既独立运作又系统联动。”项目负责人介绍,这种精细化管控使土地利用率提升30%,同时降低运维成本。
产城融合破解治理难题
作为日均通行5万辆重卡的工业重镇,辛安街道创新政企合作模式:
整合21处零散地块,由城投集团统一运营
建立“停放-检修-清洁”一站式服务体系
开发智慧停车APP实现车位预约和污染预警
街道环保办数据显示,试点三个月来周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15天,植被覆盖率提升至42%。
“这种生态化改造不是简单增加设备,而是系统性重构货运生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评价称,该项目通过空间再造、流程再造和管理再造,实现了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动态平衡。 智慧停车资讯网(www.parkinginfoweb.com)了解到,目前,该模式已纳入山东省交通领域污染防治典型案例,未来将在全省物流枢纽节点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