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停好车就收到缴费短信,扫码支付3秒完成,再也不用担心小票被风吹跑了!"在赤坎区御海路试停车的陈先生感叹道。近日,湛江首批86个配备"一位一码"的智能停车位正式启用,这场从纸质小票到数字认证的变革,正在重塑市民的停车体验。
一、实地探访:3步完成"无感缴费"全流程
在御海路示范段,每个泊位边缘镶嵌着蓝底白字的专属二维码牌。记者亲测发现,车主只需完成以下操作:
驶入感应:车辆压到地磁感应器后,系统自动触发计时;
离场扫码:用微信/支付宝扫描车位旁二维码,显示停放时长与费用;
双重验证:系统比对视频巡检车抓拍的入场照片,确认无误后支付。
值得注意的是,系统采用"双盲验证"机制——车主无需注册账号,管理方不存储用户信息,仅通过加密流水号完成交易。这种设计既保障支付效率,又规避隐私泄露风险。
二、技术拆解:地磁+视频如何实现厘米级管控?
地磁传感器的精准监测
每个泊位下方埋设的椭圆型感应装置,可检测车辆金属部件引发的磁场变化,触发时间误差<0.5秒。相较于传统咪表,其优势在于:
耐高温高湿,适应湛江多雨气候;
抗碾压强度达10吨,使用寿命超8年;
太阳能供电,无需外接电源。
视频巡检车的动态核验
搭载AI摄像头的巡检车每日定时巡场,通过车牌识别算法完成三项任务:
补录地磁未触发的停车记录(如摩托车停放);
识别跨线停车、一车占多位等异常情况;
生成可视化热力图,优化车流调度策略。
三、民生痛点:从"四大烦恼"到"一键解决"
旧模式困局
小票易损:纸质凭证遇风雨易破损,占赤坎区停车纠纷总量的43%;
冒牌收费:去年查处假冒收费员案件17起,涉案金额超5万元;
对账繁琐:企业需投入3名专员每日回收核对小票;
效率低下:离场平均耗时4分钟,高峰期出口排队超30米。
新系统成效(试运行30天数据)
缴费纠纷下降72%;
冒收现象零发生;
车主离场时间压缩至18秒内;
泊位周转率提升1.8倍。
四、未来布局:133个泊位年内升级,三大延伸场景曝光
据管理单位透露,智慧停车升级将分三阶段推进:
横向扩容:海祥路、百金路133个泊位三季度完成改造;
纵向深化:试点"先离场后付费"信用模式,绑定粤通卡ETC自动扣费;
生态融合:对接"湛江停车"APP,实现车位预约、错峰共享等功能。
特别引发关注的是,系统预留了新能源汽车监管接口。未来或可识别充电车位占用状态,对非新能源车超时停放自动计费溢价,助力"双碳"目标落地。
在地化观察
赤坎老城区沿街商铺密集,常有商户用锥桶私占泊位。新系统上线后,视频巡检车可自动识别异常占位行为,实时推送执法部门处理。智慧停车资讯网(parkinginfoweb.com)认为,这种"技防+人防"的协同机制,或为全国历史城区停车治理提供范本。